壓瘡是皮膚或皮下組織長期壓迫所形成。臨床症狀包括:皮膚發紅、起水泡、破皮、糜爛、潰瘍或嚴重呈現壞死狀態、化膿、發燒。
骨頭突起處較易發生壓瘡,如圖所示
-
仰臥位:骶骨和尾骨、肩胛骨、後腳跟、後枕骨、肘。
-
側臥位:大轉子、外側腳踝、肩、肋骨、骨盆。
-
俯臥位:胸骨、膝蓋骨、內側腳踝、耳朵。
病因
身體因素
-
無法活動及長時間未更換姿勢,而壓迫皮下組織所造成。
-
因營養狀況不良 (例如貧血、水腫) 使皮膚及皮下組織抵抗力減弱,再加上身體活動、姿勢的變更發生因難,而造成壓瘡。
-
老年人皮膚組織缺乏彈性,對壓迫的抵抗力弱,且長期臥床的老年人也容易發生壓瘡。
物理因素
-
受患者的體重、被褥、石膏、繃帶、引流管等壓迫。
-
衣服或被褥的縫線、皺褶,與皮膚間的摩擦而引起。
-
汗、大小便失禁、引流管的分泌物等皮膚不潔的清況下,也會引起壓瘡。
預防方法
-
至少每 2小時協助病人翻身,翻身的姿勢有左側躺、右側躺及平躺。
-
協助病人做肢體、關節活動,以促進皮膚循環和改變肢體負荷的部位。
-
利用特殊設計的床、床墊或保護器以減輕壓力,如:氣墊床。
-
為確保夜間的睡眠,在無法自行變換姿勢的病人可使用氣墊減輕壓迫。
-
保持衣物、床單之平整,避免因衣物、被褥的皺摺、縫線、結節引起的壓迫或摩擦。勿直接拉病人肢體,應以衣物或床單來協助翻身。
-
維護皮膚的清潔滋潤:保持身體皺摺區及會陰部周圍皮膚乾爽。可適量塗抹乳液,以預防皮膚過於乾燥,增加皮膚彈性。
-
注意如果皮膚已發紅,則不要按摩,因為按摩可能造成更多的創傷。
-
若已有傷口,則應每日換藥、消毒,並維持傷口周圍皮膚的乾燥。
-
增加營養素的攝取,攝取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
-
如您有任何疑問,請隨時向護理人員提出諮詢,護理人員會很樂意為您服務。
治療
-
外科療法:壓瘡部位的消毒、換藥,嚴重一點則需切開排膿、施行擴創術等。
-
藥物療法:抗生素等。
-
飲食療法: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補充等。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聯絡電話:(04) 22052121分機 3207
若有任何疑問,請不吝與我們聯絡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