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是生活所必須的‚因為它提供了個體營養的需求和能量的來源‚因此『吃』是一個重要的自我調節活動。無論如何,它能擔任重要且超過營養上的意義,並與生物心理過程之促進或抑制適應功能有關。適應的飲食反應特徵是藉由平衡的飲食型態,適當卡路里之攝取和適當的身高、體重來呈現。
類型
-
心因性厭食症:縱使體重已過輕仍強烈害怕體重增加,以及拒絕維持體重於就其年齡及身高所應有的最低正常體重以上,導致體重低於預期體重85%以下,女性至少連續三次月經週期無月經。
-
心因性暴食症:重複發生暴食情形,對過度飲食行為無法控制,以及持續過份關注身材、體重並因此一再出現不當的補償行為以避免體重增加,如自我催吐、使用瀉劑、利尿劑、禁食或過度的運動。
-
暴食疾患:重複而發生暴食,對過度的飲食行為無法控制,但是沒有出現上述預防體重增加的不當補償行為。
盛行率
飲食疾患多發生於中上階層的年輕女性,受西方審美觀影響,近年來有逐年增加之趨勢故值得注意。
症狀
-
身體方面:導致內分泌系統失調,嚴重的營養不良和死亡。
-
精神方面:焦慮、強迫、逃避衝突、憂鬱等。
-
合併症:牙齒腐蝕、食道裂傷、血鉀過低、心律障礙猝死等。
處置
-
營養穩定:病患營養狀況的穩定是最重要的。
-
運動:病患運動的重點應該著重在身體的健康,而不是在減少卡路里。
-
認知的行為處置:病患應該被要求去監測和紀錄其進食、身材和食物的想法和感覺。
-
身體心像處置:有飲食疾患的人非常注重外表,這外表獨占地定義了他們的自我價值。認知行為治療的處置是有效的,同樣有效的是舞蹈和運動治療創造了愉快的身體經驗和能促進身心的整合、澄清身體的界線,以及調整對身體的負向感受。
-
家屬的參與:治療一開始家屬就應該參與。
-
團體治療和藥物:許多團體治療模式被運用在飲食疾患的病患身上,藉由團體的介入,真實的嘗試、支持以及同儕的溝通是必要的治療因子。抗憂鬱劑對合併有憂鬱、情緒改變或易怒,以及對食物或肥胖有強迫思考的病患可能有幫助。在暴食症的治療上,研究顯示,抗憂鬱劑對大多數的病患有治療效果。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聯絡電話 (04) 22052121 分機 1559
若有任何疑問,請不吝與我們聯絡
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