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由於嚼者習慣在咀嚼之際,將檳榔嚼塊置於牙齦與黏膜之間,使得台灣的「頰黏膜癌」約佔所有口腔癌的一半以上,而頰黏膜癌在非嚼檳榔地區的發生率並不是最高的,由此可以看出檳榔的危害有多;因此,我們不得不稱呼與檳榔有關之口腔癌為「檳榔癌」。
檳榔嚼塊如何致癌
檳榔本身即能啟癌 (initiation)
一些研究者以動物為實驗模型,將檳榔塊或其萃取液放入或局部塗抹口腔一處(頰部),證實能引起局部腫瘤變化。
檳榔中含有多酚類化學物,在鹼性(與紅灰或白灰混合)環境下 ,會產生一些能致癌的含氧自由基。1993 年台大牙醫科學研究所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檳榔子及荖花(或荖藤)具有基因毒性、細胞毒性等,而致癌過程可以視為一連串的基因變異所造成。
國外學者在體外實驗顯示檳榔具有促癌能力,以檳榔餵食老鼠亦見其有促進口腔癌形成之作用。
1990 年成大牙科以啟癌─促癌作用模式測試發現,台灣檳榔嚼塊有局部促癌能力,後來又發現檳榔子纖維及冷萃取液有促癌作用。
1993 年高醫牙科亦發現以檳榔鹼塗抹,可以增加倉鼠頰囊袋癌的數目;此等研究在在都顯示台灣市售檳榔,極可能有引發癌之生成及促進癌之成長的能力。
造成上皮萎縮、黏膜下膠原纖維堆積、血流減少、黏膜下組織玻璃化(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病人局部組織的抵抗力及免疫力大大降低,有利於其他致癌物質發揮作用,因而逐漸轉化成口腔癌。「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視為一種口腔的癌前病變。
口腔檳榔癌極可怕的特性之一是「第二原發癌」的高發生率,這很可能是由於檳榔的作用為「瀰漫性」,遍及所有與其接觸的部位。
嚼檳榔也證明與咽喉、食道等處的癌症相關。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聯絡電話:(04) 22052121分機 7274
若有任何疑問,請不吝與我們聯絡
回上頁